<menu id="k4o62"><samp id="k4o62"></samp></menu>
<menu id="k4o62"><samp id="k4o62"></samp></menu>
<source id="k4o62"><s id="k4o62"></s></source>
  •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文史春秋 > 文史春秋

    大道同行 ——從“五一口號”到協商建國重要史事回顧展 (主要內容摘編)

    作者:信息來源:中國政協文史館發布日期:2023-02-17訪問次數:字號:[]

     今年是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70周年。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提出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得到了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熱烈響應,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礎。

    “五一口號”的發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形成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歷史事件。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大道同行”展覽由全國政協辦公廳主辦,中國政協文史館承辦。展覽通過近500幅圖片、70件實物,全面回顧了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人物積極響應,在中共中央的決策部署下,從香港、國統區和海外秘密奔赴解放區的過程。生動展示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協商籌備新政協,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共建新中國這一波瀾壯闊的畫卷。

     

    第一部分 

    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

    1947年下半年,國內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戰場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國統區的愛國民主運動日益高漲,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方興未艾。

    劉伯承、鄧小平率晉魯豫野戰軍躍進大別山

    彭德懷(左二)、習仲勛(左三)等在西北戰場

    1947年,南京、上海、北平、天津等國統區大城市相繼爆發“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游行。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河北阜平縣城南莊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毛澤東在此居住并修改“五一口號”。

    毛澤東對“五一口號”初稿做了多處修改。最重要的一處修改是將第五條修改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a>

    城南莊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會議室。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在此討論并通過“五一口號”。由新華社正式對外發布。

    5月1日,《晉察冀日報》頭版全文刊發“五一口號”。5月2日,《人民日報》等解放區各大報紙也在頭版刊發“五一口號”。 

    “五一口號”發布后,立即在海內外引起熱烈反響。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人民團體、海外華僑等組織和個人紛紛發表宣言、通電、聲明、文章,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希望早日召開新政協,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12位民主人士聯名致電毛澤東和全國同胞。

    1948年5月5日,李濟深、何香凝、沈鈞儒、章伯鈞、馬敘倫、王紹鏊、陳其尤、彭澤民、李章達、蔡廷鍇、譚平山、郭沫若12位民主人士聯名致電毛澤東和全國同胞,響應中共“五一口號”。

    香港《華商報》對12位民主人士聯名通電的報道

    毛澤東修改的對12位民主人士聯名通電的復電

    各民主黨派紛紛響應。臺盟、民建、民進、致公黨、民盟、農工黨、民革、九三學社及民聯、民促、救國會等民主黨派以及海內外各界、各階層人士紛紛舉行會議,發表聲明、通電、宣言,支持和響應中共“五一口號”。

    海外華僑積極響應。1948年5月4日,陳嘉庚在新加坡主持召開僑團大會,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并代表120個華僑團體致電毛澤東,響應“五一口號”。隨后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加拿大、古巴等海外僑團紛紛電函響應。

    陳嘉庚在新加坡主持僑團大會

    民主力量在香港重新集結,中共推動新政協運動興起。全面內戰爆發后,國民黨當局進一步打壓進步民主力量,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不得不轉入地下,或轉移到政治環境相對寬松的香港,繼續從事民主活動。到1947年底,除民主建國會和九三學社總部仍留在內地堅持斗爭外,其他民主黨派總部及其主要領導人先后轉移到了香港。

    中共“五一口號”得到在香港的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熱烈擁護。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領導下,迅速掀起了一場以香港為中心,主要由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參加,以籌備新政協會議為核心內容,以推翻國民黨統治、建立新中國為目的的“新政協運動”。

    1948年,著名民主人士郭沫若、譚平山、蔡廷鍇、沈鈞儒、何香凝、馬敘倫(左起)在香港合影。

    民革成立時部分領導人合影,前排左起:朱藴山、柳亞子、李濟深、何香凝、彭澤民。

     

    第二部分 

    民主人士從香港北上解放區

    “五一口號”發布后,邀請組織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區、籌備新政協,成為中共中央的一項重點工作。1948年5月1日,毛澤東親自致信邀請在香港的李濟深和沈鈞儒等北上;周恩來則坐鎮指揮,親擬邀請名單和相關電函,制定接待方案;位于河北平山縣李家莊的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于1948年9月更名為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中共香港分局成立五人小組,具體實施接送民主人士北上的任務。

    毛澤東在西柏坡

    1948年秋冬,毛澤東、周恩來在西柏坡。

    194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分別致電中共香港分局和中共華北局,提出邀請在香港和江南地區的李濟深等77人和在平津地區的張東蓀等24人前往解放區。后來又反復斟酌邀請名單并增加邀請人數。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上海局、香港分局、華北局城工部立即行動,向民主人士發出邀請,并制定周密路線和措施,護送民主人士前往解放區。

    李家莊中共中央城工部舊址

    中共中央邀請在香港、上海及江南的李濟深等77位民主人士名單(1948年9月20日):李濟深、蔡廷鍇、何香凝、柳亞子、朱蘊山、沈鈞儒、史良、鄧初民、周鯨文、羅隆基、張瀾、梁漱溟、曾昭掄、胡愈之、馬哲民、張志讓、沙千里、李章達、曹孟君、章伯鈞、彭澤民、韓卓儒、丘哲、譚平山、王昆侖、侯外廬、許寶駒、章乃器、施存統、黃炎培、孫起孟、馬敘倫、王紹鏊、陳其尤、司徒美堂、陳嘉庚、馮裕芳、王任叔、郭沫若、馬寅初、陳叔通、徐朗西、李達、周士觀、沈雁冰、老舍、曹禺、巴金、田漢、洪深、鄭振鐸、葉圣陶、翦伯贊、胡風、盧於道、張絅伯、包達三、簡玉階、簣延芳、盛丕華、黃默涵、陳鶴琴、沈體蘭、潘震亞、李德全、許廣平、劉王立明、俞慶棠、沈茲九、劉尊棋、徐鑄成、宦鄉、趙超構、儲安平、王蕓生、吳耀宗、黃次咸。

    中共中央邀請在北平、天津的張東蓀等24位民主人士名單(1948年9月20日):張東蓀、吳晗、潘光旦、李燭塵、李祖紳、許德珩、樊弘、袁翰青、張奚若、聞家駟、費孝通、李廣田、徐悲鴻、陸志偉、勞君展、翁獨健、王之相、向達、雷潔瓊、盧念蘇、周炳琳、錢端升、符定一、李錫九。

    1948年9月13日,沈鈞儒、譚平山、蔡廷鍇、章伯鈞等第一批北上的民主人士從香港起程。北上各個環節都經過反復斟酌、周密布置。大件行李事先搬運上船,登船前民主人士都做了喬裝打扮:沈鈞儒、譚平山扮作老太爺;章伯鈞扮成長袍瓜皮帽的老板;蔡廷鍇穿褐色暑莨綢,扮作運貨員。

    沈鈞儒(中)與章伯鈞、薩空了在香港家中

    1948年6月,蔡廷鍇在香港。

    他們乘坐“波爾塔瓦號”貨輪過臺灣海峽時遇到強臺風,失去控制,被沖到澎湖列島一帶,幾致觸礁。全體船員投入搶險,蔡廷鍇等乘客也披掛上陣,渾身濕透,經船員和乘客奮力搶拼,才擺脫險境。面對強風巨浪,民主人士顯示出超常定力和北上的堅定信念。錢之光回憶:“當時在船上的幾位老先生鎮定自若,還像平時一樣,做著健身體操?!?月18日是中秋節,蘇聯船主入鄉隨俗,殺豬加菜。蔡廷鍇及秘書林一元自告奮勇,下廚幫工。他們把蘇聯人準備拋入大海的豬肚豬腸撿起,洗凈后燒出兩盤地道的粵菜。大家邊吃邊贊,有人還請他們傳授廚藝。

    9月27日上午,“波爾塔瓦號”到達朝鮮羅津港,李富春專程前往迎接。民主人士一行略作休息,乘火車從朝鮮入境,當晚駛入吉林圖門,留宿車中

    9月29日,民主人士一行乘火車抵達哈爾濱,受到高崗、林楓等東北局負責人歡迎,隨后下榻馬迭爾賓館。

    哈爾濱火車站(老站),民主人士抵哈,從此處出站,再乘汽車前往馬迭爾賓館。

    民主人士在哈爾濱下榻的馬迭爾賓館

    1948年11月23日,馬敘倫、郭沫若等第二批北上的民主人士乘“華中號”從香港起程。

    “華中號”過臺灣海峽時,遭遇強臺風,在富有經驗的船長駕駛下,有驚無險地闖了過去。周海嬰(魯迅和許廣平之子)后來回憶:“這晚我們所遇到的危險還不止是風浪。那是事后船長告訴我的,他說如果那晚的風力再增強一級,這船必須靠岸躲避,硬頂是絕對頂不住的。而這時我們的船正駛行在臺灣島的邊緣,即是說只能靠攏到‘虎口’上去。幸而半夜過后,臺風轉移,風浪逐漸減弱,船才得以恢復正常航行,否則結局會怎樣,誰也難以預測?!?/p>

    從香港駛向東北解放區的“華中號”

    馬敘倫、郭沫若、許廣平、周海嬰、曹孟君、侯外廬(左起)在“華中號”上合影

    第二批北上民主人士登陸后合影。左起:翦伯贊、馬敘倫、宦鄉、郭沫若、陳其尤、許廣平、馮裕芳、侯外廬、許寶駒、沈志遠、連貫、曹孟君、丘哲、丹東中共領導。

    第二批北上人士下榻的沈陽鐵路賓館

    與第二批民主人士幾乎同時到達東北的,還有胡繩和沙千里。

    1948年12月26日夜,李濟深等第三批民主人士乘蘇聯貨輪“阿爾丹號”從香港維多利亞港起航北上。

    周恩來為李濟深等人北上制定了極其細致的接待方案。香港特工在李濟深寓所對面租了一層樓,名為“保護”,實則監視,增加了李濟深秘密離港的難度。離港當晚,李濟深作東大宴賓客,中間離席去洗手間,外套還掛在衣架上。隨后悄然離開寓所,后與前來送行的何香凝及同行的朱蘊山等共進晚餐后前往碼頭,起程北上。李濟深北上,意味著國民黨內的民主派與蔣介石政權從此分道揚鑣、徹底決裂,也是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民主力量的重大勝利。

    1948年6月,李濟深在香港的家中。

    香港堅尼地道130號鄧文釗寓所,人稱“紅屋”,是當年中共在香港的重要活動場所。

    起程后第六天,民主人士在船上迎來1949年新年。1月7日上午,李濟深一行抵達大連港。東北局負責人李富春、張聞天以及朱學范專程到大連迎接民主人士。李濟深一行在大連休整數日,參加一些歡迎活動,隨后前往沈陽,與前兩批北上的民主人士在沈陽鐵路賓館相聚。

    1949年2月28日,“知北游”一行27人乘“華中號”貨輪從香港起航。此批民主人士也是秘密出行,他們分頭集中,化裝后夜間登船。陳叔通、柳亞子、馬寅初、包達三等年長者扮作商人,鄭振鐸扮作押貨員,葉圣陶扮作管艙員,宋云彬扮作庶務員,張志讓扮作會計員……

    在船上,民主人士每天自發組織晚會,各顯身手。葉圣陶在3月1日的晚會上出了一條謎語,謎面是“我們一批人乘此輪趕路”,打《莊子》一篇名,謎底即“知北游”?!爸毕抵R分子的簡稱。

    “知北游”一行在“華中號”合影。二排左起:包達三、柳亞子、陳叔通、馬寅初;三排左起:傅彬然、沈體蘭、宋云彬、張絅伯、鄭振鐸、葉圣陶、王蕓生。

    “華中號”航行五天,一路風平浪靜。柳亞子3月2日日記寫道:“黃昏開晚會,陳叔老講古,述民元議和秘史、英帝國主義者代表朱爾典操縱甚烈,聞所未聞也。鄧女士唱民歌及昆曲,鄭小姐和包小姐唱西洋歌。云彬、圣陶唱昆曲。徐鑄成講豆皮笑話,有趣之至。王蕓生講宋子文,完全洋奴態度,荒唐不成體統?!比~圣陶同一天日記則記:“晚會結束時,謀全體唱歌,無他歌可唱,仍唱《義勇軍進行曲》?!卑肽旰?,這首大家在“華中號”上合唱的歌曲被確定為代國歌。

    1949年3月8日,葉圣陶、劉尊棋、沈體蘭等人參加在萊陽舉行的“三八節婦女大會”。圖為葉圣陶在大會上致辭。

    “知北游”一行離開山東萊陽三里莊(今屬青島)前合影

    3月16日晚,“知北游”一行抵達河北滄州,鄧穎超和楊之華專程從石家莊到滄州迎接。3月18日上午,“知北游”一行抵達北平。北平市長葉劍英、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和先期北上的沈鈞儒、郭沫若、馬敘倫、胡愈之等幾十位民主人士到車站迎接。

    3月14日晚,黃炎培一行從香港乘掛挪威旗幟的DAVION號輪船起程。黃炎培后來回憶說:“初離香港三日,新居每夜猶燈火輝煌,車輛盈門,特工們安之若素,而不知主人早就出走了?!?/p>

    黃炎培和夫人姚維鈞

    3月23日,黃炎培一行在天津第二碼頭登陸,受到天津市長黃敬的接待。3月25日,黃炎培一行抵達北平,董必武、李維漢等前往車站迎接。

    3月21日,載有250多人的“寶通號”貨輪駛離香港。乘客中包括民主人士、文藝界人士、出席全國婦代會的代表和香港達德學院50多名學生,是歷次“北上”中人數最多的。

    “寶通號”航行七天,一路熱鬧非凡。乘客中有不少才藝人士,開講座,開聯歡會,還辦了一份油印的《寶通報》。

    船過山東海面時,臧克家朗誦新作。

    3月27日,“寶通號”抵達天津第二碼頭,黃敬前往迎接,并于次日舉行盛大歡迎宴會。

    5月5日深夜,100多位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乘太古輪船公司“岳州號”貨輪駛離香港北上,于5月14日抵達天津塘沽,這是“北上”航程的尾聲。

    李達是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之一,后一直在大學任教,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登船后,周而復請李達住進船上讓出來的一間客艙,并時往問候。周而復后來回憶:“他表示到解放區后,希望看到潤之同志。我立即對他說,一定把他的愿望報告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他臉上露出了微笑。我感到他的愿望藏在心里多年了?!?/p>

    李達(右二)離開香港前,與友人在太平山頂合影。

    除以上各次民主人士成批北上,經中共香港分局個別或零星接送的北上人士還有何香凝、廖夢醒、王紹鏊、章士釗、胡愈之、沈茲九、蔣光鼐、黃紹竑、錢昌照、郭大力、馬思聰、薩空了、劉斐、李章達、陳劭先、陳此生、陳其瑗、千家駒、夏康農、林植夫、盧於道、劉思慕、王雨亭、吳羹梅等。

    在中共中央運籌和部署下,從1948年9月到1949年9月,中共香港分局先后分20余批次秘密運送1000多人北上解放區。 

     

    第三部分 

    民主人士從各地奔赴解放區

    民主人士響應“五一口號”,奔赴解放區,以香港乘船北上為主。上海、北平、天津、西安等國統區大城市的部分民主人士在中共地下黨安排、護送下,秘赴中央統戰部所在地河北平山縣李家莊。寓居美國、新加坡等地的民主人士也不遠萬里,回到祖國。

    為接待民主人士,中央統戰部做了大量細致周密的安排。在李家莊,民主人士被稱為“特客”,意為特殊客人。中央統戰部為了改善民主人士的生活條件,按照當地富裕戶標準,蓋了大量接待用房。在伙食方面,民主人士全部按小灶標準供應。這個小山村也因民主人士的到來,變得“沸騰”起來。

    當時用來在石家莊、西柏坡、李家莊之間接送民主人士的美式吉普車

    民主人士在西柏坡、李家莊與中共中央領導人和中央統戰部就新政協的召開進行了充分交流,達成多項共識。

    到達李家莊的部分民主人士及家屬與中共中央統戰部部分工作人員在李家莊合影

    吳晗與夫人袁震在中共北平地下黨護送下于1948年11月到達李家莊。毛澤東與吳晗在西柏坡論明史傳為佳話。

    周建人于1948年秋舉家秘密轉移到李家莊。圖為周建人一家在李家莊的合影。

    楚圖南于1948年在中央統戰部安排下,由天津地下黨秘密護送到達李家莊。圖為李維漢(右)和楚圖南(左)在李家莊。

    張東蓀、費孝通、雷潔瓊、嚴景耀(左起)在北平解放前夕,由解放軍護送至李家莊,受到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接見。

    李德全、陳嘉庚、司徒美堂等長期寓居海外的民主人士不遠萬里回到祖國。他們是沖破重重阻撓,克服種種困難,甚至經受失去親人的痛苦,不遠萬里回到祖國的。他們的歸來堪稱壯舉,彰顯了海外民主人士回歸新中國的堅定決心。

    1948年7月31日,旅居美國的馮玉祥、李德全夫婦應中共中央邀請起程回國。馮玉祥不幸于9月1日在途中遇難因輪船失火在黑海遇難,李德全轉道莫斯科,帶著馮玉祥的骨灰于1948年11月到達哈爾濱,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

    馮玉祥、李德全夫婦合影

    1949年2月,李德全在東北解放區慶祝平津解放勝利大會上講話。

    陳嘉庚臨行前與家人合影

    毛澤東與陳嘉庚在中南海

    司徒美堂與毛澤東在一起

    民主人士奔赴解放區,大多歷經艱險,沖破各種障礙,最終走向光明。但馮玉祥、楊杰、阿合買提江等民主人士為新政協的召開獻出了寶貴生命。

    1948年9月6日,香港《華商報》報道馮玉祥遇難的消息。

    楊杰系國民黨左派,著名軍事理論家??箲饎倮笈c譚平山、陳銘樞等人在重慶成立“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投入反對蔣介石政權獨裁統治的民主運動中。1949年9月,楊杰轉道香港準備前往北平參加新政協會議,9月19日在灣仔軒尼詩道302號寓所遭國民黨特務暗殺。兩天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楊杰成為代表名單中唯一加黑框的代表。

    位于昆明西山風景區的楊杰烈士之墓,碑文為李濟深題。

    1948年8月1日, 阿合買提江·哈斯木在伊寧創建“新疆保衛和平民主同盟”,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1949年8月18日,毛澤東邀請阿合買提江等人來北平參加新政協會議。8月22日,阿合買提江、阿巴索夫、伊斯哈克伯克、達列力汗、羅志等5位一屆政協代表從伊寧出發。8月27日,途經蘇聯伊爾庫茨克外貝加爾湖地區上空,遭遇惡劣氣候,飛機撞山,機上17人全部不幸遇難。

    1948年8月1日,“新疆保衛和平民主同盟”部分領導成員阿合買提江(右四)、阿巴索夫(右一)、達列力汗(右三)、賽福鼎·艾則孜(左二)在伊寧。

     

    第四部分

    籌備新政協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決定在北平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統戰部遷入北平,新政協籌備會提上具體日程。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會議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開。

    1948年11月25日,高崗、李富春代表中共中央與沈鈞儒、譚平山等人達成了《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的協議》。這個協議是按照毛澤東的指示,由周恩來和中央統戰部負責人與在李家莊的民主人士商討后擬定的。中共中央充分吸收了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意見,是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成功實踐。

    與民主人士會談的馬迭爾賓館會議室

    1948年9月,在哈爾濱的民主人士合影。前排左二起:譚平山、沈鈞儒、李德全、蔡廷鍇;朱學范、章伯鈞(后排左二、左三)。

    形成《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的協議》定稿前的修改件

    1949年1月14日,毛澤東針對國民黨的“求和”陰謀發表《關于時局的聲明》,民主人士紛紛響應。4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北平談判宣告結束。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向人民解放軍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民主人士表示擁護。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張治中為首的代表團和全部工作人員留在北平,參加新中國的建設工作。

    北平和談會場

    朱學范(左一)、沈鈞儒(左二)、李濟深(左三)在東北解放區。

    民主人士參觀沈陽農村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民主人士聚首北平,中共中央決定在北平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從2月起,在華北、東北解放區及其他地區的民主人士陸續到達北平。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統戰部遷入北平,新政協籌備會提上具體日程。

    許廣平(左一)、沈鈞儒(左二)、郭沫若(右一)、羅淑章(右三)、李德全(右四)等民主人士離開沈陽前在火車站合影。

    中共代表林伯渠、郭沫若、馬敘倫、李濟深、沈鈞儒等在歡迎大會上(右一至右五)。

    民主人士至西苑機場迎接毛澤東。左起:沈鈞儒、朱德、董必武、李濟深、陳其瑗、郭沫若、黃炎培、毛澤東、林伯渠、馬敘倫。

    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接到暗殺張瀾的命令。經周恩來指示,在中共地下黨周密策劃營救下,張瀾、羅隆基等于5月24日夜間離開療養院,成功脫險,迎來上海的解放。6月24日,張瀾、羅隆基、史良一行乘火車抵達北平,朱德、周恩來、董必武、沈鈞儒、郭沫若等到車站迎接。

    張瀾、羅隆基在虹橋療養院期間留影

    抗戰勝利后,宋慶齡一直生活在上海。1949年1月19日,毛澤東、周恩來聯名致電宋慶齡,邀請她北上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2月20日,宋慶齡復函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表示感謝。6月25日,鄧穎超攜帶毛澤東、周恩來的兩封親筆信到達上海,登門拜會宋慶齡,邀請她前往北平。8月26日,宋慶齡在鄧穎超陪同下離開上海,8月28日下午抵達北平。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董必武、林伯渠、李濟深、沈鈞儒、何香凝、郭沫若、柳亞子等前往車站迎接。

    毛澤東給宋慶齡的親筆信

    宋慶齡抵達前門火車站

    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會議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開。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少數民族、海外華僑等23個單位、134名代表參加。會議通過了《新政協籌備會組織條例》《關于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的規定》《各單位代表參加小組辦法》,選出了籌備會常務委員會,推選毛澤東為主任,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任。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會議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開。

    毛澤東在新政協籌備會上致辭:“中國人民將會看見,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滌蕩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治好戰爭的創傷,建立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a>

    1949年7月,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在中南海合影。左起:譚平山、周恩來、章伯鈞、黃炎培、林伯渠、朱德、馬寅初、蔡暢、毛澤東、張奚若、陳叔通、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李濟深、李立三、蔡廷鍇、陳嘉庚、烏蘭夫、沈雁冰。(注:張瀾未參加合影)

    9月17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召開。周恩來代表常委會作關于三個月來的籌備工作的報告,宣布新政協會議的籌備工作已經勝利完成,正式大會即將召開。根據周恩來提議,新政治協商會議定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議通過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草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草案)》提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審議等項決議。

    譚平山在《關于草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的報告》中說明了“新政治協商會議”改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理由。

    由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各區域代表組成的新政協籌備會,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工作,完成了各項預定任務,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作了充分準備。整個籌備過程,是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過程,是發展壯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過程,是奠定新中國基石的過程。

     

    第五部分

    新中國誕生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會議由毛澤東宣布開幕并致開幕詞。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場

    毛澤東在開幕詞中向全世界莊嚴地宣告:“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薄拔覀兊拿褡鍖拇肆腥霅酆煤推阶杂傻氖澜绺髅褡宓拇蠹彝?,以勇敢而勤勞的姿態工作著,創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時也促進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a>

    會議代表全國各族人民意志,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作出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四個重要決議,選舉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選舉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在當選的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副主席中民主人士有3人,占比為50%;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民主人士有27人,占比為48.2%。

    當選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在主席臺上。左起:劉少奇、朱德、毛澤東、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與部分委員合影。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完成全部議程后,宣告勝利閉幕。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標志著100多年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運動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勝利,標志著愛國統一戰線和全國人民大團結在組織上的完全形成,標志著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

    民主人士響應“五一口號”,奔赴解放區,在協商建國的歷史進程中作出了突出貢獻。參加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代表和候補代表共662人,其中從香港、國統區和海外來的的民主人士占相當比例;當選一屆政協副主席的5人中,有4人是從香港北上的民主人士。

    在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中共、民主黨派、無黨派代表共88人先后發言,會場氣氛熱烈,民主人士紛紛在發言中表達對即將到來的新中國光明前景的美好期盼和祝愿。中共“五一口號”關于召開新政協的政治號召終成現實。70年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風雨同舟、肝膽相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國民主政治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49年9月30日,大會討論通過豎立“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定和紀念碑碑文。下午6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30萬軍民齊集新中國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毛澤東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1949年10月1日,首都30萬群眾聚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根本上結束了100多年來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壓迫的歷史,使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性質,成為真正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紀元。

     

    本展在中國政協文史館展出,展至5月31日。

    團體參觀:預約電話(010) 66193260   66193299(傳真)

    個人參觀:憑有效身份證件免費參觀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太平橋大街23號(全國政協禮堂西南側)


    亚洲午夜成人无码一二区|美女mm131爽爽爽作爱视频|少妇tubevideos高清|欧美精品 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 2019
    <menu id="k4o62"><samp id="k4o62"></samp></menu>
    <menu id="k4o62"><samp id="k4o62"></samp></menu>
    <source id="k4o62"><s id="k4o62"></s></source>